孝義文化是營造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礎。今年以來,漢濱區(qū)大河鎮(zhèn)持續(xù)培育孝義善舉,積極推進孝義文化“七進”活動,深入挖掘一批具有示范帶動的先進典型,用實際行動踐行孝義善舉,弘揚時代文明新風。
“好!一家人都對我很好,兒孫孝順,家庭和睦,我真是沒啥好操心的。”走進吳登蓮老人的家時,環(huán)境整潔、被褥嶄新,95歲的她精神矍鑠,眼神中透著光亮。一見到社區(qū)徐支書,老人立刻親切地叫出了他的名字,記憶力之好令人贊嘆。這一切的溫馨與和諧,都離不開孫女史文恒多年如一日的細心照料與默默奉獻。
1988年生的史文恒,曾擁有幸福的家庭。但2019年,命運驟變,母親突發(fā)腦梗,最終病魔無情,還是離開了這個家。同年,史文恒的奶奶不慎跌倒,腿骨斷裂,只能臥床靜養(yǎng),她毅然決定辭職回家,承擔起照顧奶奶的責任。每日清晨6點,她便起床,先伺候老人用餐,隨后料理家務,為奶奶換洗衣物、捶背、喂藥,準備飯菜、協(xié)助如廁,每天就像緊了弦的發(fā)條,安排的滿滿當當。經(jīng)過一年的悉心照料,奶奶的腿骨漸漸康復,看著老人能顫顫巍巍走下床鋪,史文恒的心中終于松了口氣。
可是2023年,命運再次給了這個家庭沉重一擊,父親史洪平也突發(fā)腦梗。她承擔起所有,陪伴父親檢查、照料日常,幾乎不眠不休。待父親出院后,史文恒更是成了家中的全能守護者,照顧兩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澳棠淌莻€講究的老太太,以前腿腳方便時總是去固定的理發(fā)店打理發(fā)型,我得精進我的手藝,讓她老了也漂漂亮亮的。”營養(yǎng)師、理發(fā)師、護工,孫女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項工作都是盡心盡力。
史文恒家的小飯桌,有著別樣的溫情。考慮到奶奶吳登蓮年邁,牙口不便,于是,南瓜、絲瓜、雞蛋、冬瓜,這些軟糯、清淡、易消化的食材,是他們家里的常備菜。煮飯時特意多添些水,烹魚時剔除魚肚的骨刺,燉肉則精選肥瘦相間的部分,細心剁成肉糜,融入燉蛋中,只為奶奶能每一口都吃得舒心。“以前,母親是家中的‘大廚’,我很少下廚?,F(xiàn)在,我學著做飯,手藝雖談不上精湛,但只求能讓二老吃得安心、滿意。”
史家姐弟情深,姐姐史文恒默默堅守家里,而弟弟雖身處外地,卻心系家中。雖不能常伴老人左右,卻時常給家里寄回生活費,以實際行動支持著家中的一切?!敖憬悴晦o辛勞,全心全意照顧家人,相比之下,我所做的這些真是微不足道?!钡艿艿脑捳Z中充滿了對姐姐的感激。
孝道,無需慷慨激昂,也無需辭藻華麗。它重在真心,貴在堅持。史文恒用最質樸的方式,將敬老愛親融入日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皟簳r,父母如參天大樹,傾盡所有為這個家遮風擋雨。而今父母老去,我也愿如大樹那般,做他們最堅實的依靠?!痹诠P者看來,史文恒更像一株木棉,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奮力生長,為家人遮風擋雨。愿天下兒女,都能成為父母晚年可依的木棉樹,讓愛與孝心在歲月的長河中流淌不息。(華思涵)
責編:張穎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