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6 日,長武縣博物館帶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拓印技藝,走進彭公小學,與 40 余名鄉(xiāng)村師生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傳統(tǒng)技藝在鄉(xiāng)村校園煥發(fā)新生。
沉浸式體驗:觸摸歷史的溫度
活動現(xiàn)場,特邀楊凌非遺高浮雕傳榻技藝傳承人黨乃軍,為師生們詳細講解拓印非遺傳統(tǒng)技藝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和應用領域。隨后,黨乃軍老師現(xiàn)場演示拓印全流程:清潔碑石、勻刷清水、鋪紙捶拓…… 隨著墨香漸漸散開,編鐘、鼎器紋樣在宣紙上清晰呈現(xiàn)。孩子們圍在一旁屏息觀看,紛紛驚嘆于 “黑白之間見乾坤” 的神奇,仿佛透過這一張張拓片,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
實踐課堂:小手傳承大技藝
在分組實踐環(huán)節(jié),非遺傳承人手把手帶領孩子們化身 “小小傳承人”。孩子們手持拓包、蘸取淡墨,在老師們的耐心幫助下反復捶拓?!袄蠋?,我的紋樣顯出來啦!”教室里歡呼聲此起彼伏。當古樸的紋樣躍然紙上,孩子們不僅掌握了 “上紙 — 上墨 — 揭取” 的技法,更在親手操作中深刻理解了 “慢工出細活” 的匠人精神。
以文化人:讓非遺種子扎根鄉(xiāng)村
活動尾聲,長武縣博物館為每位參與同學精心準備了博物館主題紀念品。這些充滿知識性與紀念意義的禮物,既是對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的肯定,更承載著期望,希望它們能成為文化傳承的微型載體,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文明變得可及可知,持續(xù)激發(fā)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探索熱情。
學生代表分享道:“原來拓印不是簡單的‘蓋章’,每道工序都藏著古人的智慧?!?博物館負責人雷敏表示:“鄉(xiāng)村學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我們希望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讓鄉(xiāng)村孩子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p>
文物展板: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拓印活動結束后,長武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校園內布置了精品文物展板,向同學展示了博物館內珍藏的青銅器、陶器、書畫等珍貴文物圖片,每一幅圖片都配以詳實的文字介紹,從文物的年代、出土背景,到其蘊含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都一一呈現(xiàn)。博物館講解員站在展板前,聲情并茂地為師生們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講解讓“讓原本靜止的文物仿佛 “活” 了過來,將歷史的畫卷在師生眼前徐徐展開。孩子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現(xiàn)場氣氛熱烈而濃厚。
此次活動只是長武縣博物館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未來,博物館將持續(xù)探索 “文物 + 教育” 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與內容,讓更多沉睡的文化遺產 “走出來、活起來、傳下去”,為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期待下一次與更多鄉(xiāng)村師生相遇,共同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供稿:長武縣博物館)
責編:杜鵬飛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