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讓嗩吶藝術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6月5日,嵐皋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縣文化館)與城關九年制學校攜手共建的“巴山嗩吶文化傳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此次活動以非遺為橋,連接文化傳承與校園教育,讓悠揚的嗩吶聲走進課堂,浸潤童心。
活動伊始,城關九年制學校領導在致辭中滿懷激情地表示,建立非遺嗩吶傳承基地,是學校深化素質教育、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他殷切期望同學們能借此平臺,深刻感受嗩吶藝術的獨特魅力,積極擔當非遺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讓這古老的旋律在校園里恒久回響。
隨后,在熱烈的掌聲中,城關九年制學校校長與縣文旅局副局長唐小娟共同為“巴山嗩吶文化傳承基地”揭牌。紅綢輕落,金匾生輝,標志著嵐皋縣非遺嗩吶傳承事業(yè)開啟了嶄新的篇章。這不僅是館校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對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一份莊重承諾。
為確保傳承質量,基地特別聘請了當?shù)刂麊顓壤蠋煋沃笇?。她表示將傾囊相授嗩吶技藝,點燃孩子們對這門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之火。
樂器傳情,承載希望
在充滿期待的樂器發(fā)放環(huán)節(jié),嵐皋縣文化館精心準備的嗩吶被鄭重地交到孩子們手中。他們小心翼翼地接過,臉上寫滿了興奮與自豪。這不僅僅是一件學習工具,更是承載著厚重非遺文化的珍貴信物。
發(fā)放樂器后,非遺嗩吶傳承課正式開講。老師耐心講解嗩吶構造、發(fā)聲原理和基礎吹奏技巧,孩子們全神貫注,認真模仿,教室里練習聲此起彼伏,學習氛圍濃厚而熱烈。
繼在嵐皋中學成立大道鑼鼓文化傳承基地之后,巴山嗩吶傳承基地在城關九年制學校的建立,是縣文化館推動非遺“活態(tài)傳承”、深耕校園的重要實踐。未來,嵐皋縣文化館將依托該基地,系統(tǒng)開展嗩吶技藝培訓、非遺文化講座、成果展演等活動,讓更多學子沉浸式體驗非遺魅力,著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新生代傳承人,使這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ü└澹簫垢蘅h文化館)
責編:杜鵬飛
編輯: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