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āng)村的田野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渴望父母的陪伴,卻常獨自面對成長的困惑。為守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筑牢成長“心防線”,近日,華陰市黃河學校開展了“擁抱陽光心態(tài) 綻放青春光彩”心理健康輔導活動,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溫暖又實用的心靈成長課。

講座伊始,楊燕林老師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解讀心理健康的核心概念:“心理健康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像給心靈裝了‘晴雨表’,能感知情緒、接納情緒,更能調節(jié)情緒?!彼孕W生熟悉的“考試失利”“和同學鬧矛盾”等場景為例,說明心理健康是孩子快樂學習、友好交往的“隱形基石”,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有了更直觀的認知。
什么是心理健康?對于小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有著明確的標準: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樂于與同學、老師溝通;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有適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身的優(yōu)缺點;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懂得分享與合作;行為符合年齡特點,遵守校規(guī)校紀。

然而,部分孩子因缺乏親情陪伴、學業(yè)壓力等因素,可能出現心理異常表現。比如情緒持續(xù)低落、易怒、不愿與人交流;學習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績突然下滑;行為上出現退縮、叛逆,甚至有自傷傾向。這些表現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人際交往,甚至阻礙身心健康發(fā)展,埋下長期心理隱患。

了解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是做好心理健康輔導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快速發(fā)展,但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弱,容易因小事產生波動;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渴望被認可,卻也敏感脆弱;人際交往需求從家庭轉向同伴,集體歸屬感愈發(fā)強烈。
針對這些特點,老師給出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實用方法:一是學會情緒表達,用傾訴、畫畫、運動等方式釋放壓力;二是培養(yǎng)興趣愛好,在喜歡的事情中獲得成就感;三是建立良好關系,主動與同學、老師、長輩溝通;四是規(guī)律作息運動,讓身體為心理提供“正能量”;五是學會積極暗示,遇到困難時告訴自己“我能行”。
當心理困擾來臨時,孩子們該如何應對?活動中,老師教給大家“三步法”:
首先,正視煩惱,告訴自己“有情緒是正常的”,不必自責;
其次,主動求助,向信任的人傾訴,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勇敢的表現;
最后,積極行動,通過做喜歡的事轉移注意力,或用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平復情緒。
現場還設置了互動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中學會了識別情緒、化解矛盾。
關愛留守兒童,不僅要給予物質支持,更要守護心靈成長。? 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懂得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了調節(jié)情緒、應對困擾的方法。
愿每一位留守兒童都能擁抱陽光心態(tài),在成長路上少一份迷茫、多一份堅定,讓青春光彩在健康心理的滋養(yǎng)下盡情綻放。
也期待更多人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用陪伴與理解,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座通往快樂成長的“心橋梁”。(王少莉)
責編:杜鵬飛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