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斜照司馬遷祠的千年古柏,青磚古道上的苔痕印著歲月足跡。仰望“文史祖宗”塑像時,多數(shù)人會脫口而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情,或是想起楚漢相爭的壯闊。但今天,我們想邀你換個視角——循著《史記·八書》的脈絡(luò)穿行祠宇,觸摸那些支撐華夏文明的制度根基,讀懂比英雄故事更厚重的文明密碼。

不少游客逛祠時,總執(zhí)著于“本紀”“世家”的傳奇,卻忽略了《八書》才是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精髓所在。這八篇文字絕非枯燥的制度羅列:《禮書》定“君臣父子之序”,讓“克己復(fù)禮”的教化融入祠內(nèi)每一處祭祀禮儀;《樂書》明“移風易俗”之道,仿佛能聽見古柏間回蕩的禮樂余韻;《律書》《歷書》觀天地節(jié)律,與漢代天文儀器遙相呼應(yīng);《天官書》探星象玄機;《封禪書》記祭祀傳統(tǒng),恰是景區(qū)祭祀廣場千年香火的源頭;《河渠書》載水利壯舉,與祠旁黃河奔騰的治水記憶一脈相承;《平準書》述經(jīng)濟脈絡(luò),更藏著秦漢盛世的民生密碼。正是這八書,讓歷史從人物傳記升華為文明傳承的全景圖。

來司馬遷祠,不妨循著《八書》的脈絡(luò)打卡。在祭祀廣場,聯(lián)想《禮書》中“禮者,天地之序也”的莊嚴;站在祠旁黃河觀景臺,遙想《河渠書》里“鑿涇為渠,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的壯舉;步入史跡陳列館,看歷法器具時,便能讀懂《歷書》中“觀象授時”的智慧。

司馬遷寫《八書》,是想讓后人知“成敗興壞之理”。如今我們讀《八書》,是在觸摸文明的基因。祠內(nèi)的每一塊碑刻、每一株古柏,都在默默呼應(yīng)著《八書》中的文明傳承。在這里,你不僅是游覽者,更是文明脈絡(luò)的追尋者。

這個周末,來司馬遷祠吧!帶著《八書》的視角,讓千年文明在腳下鮮活起來。(李嘉興)
責編:杜鵬飛
編輯: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