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自貞觀十年十一月葬文德皇后始,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八月葬太宗及稍后,其北司馬院內外列置了三件(組)石刻作品,分別是《昭陵刻石文碑》、昭陵六駿石刻屏、十四國君長圓雕石刻像。
《昭陵刻石文碑》龜趺及歐陽詢書丹的殘碑
《昭陵刻石文碑》,亦名《文德皇后碑》,貞觀十年立,唐太宗撰文,歐陽詢隸書。該碑早年已佚,近年發(fā)現(xiàn)殘塊,故尺寸不詳。記述該碑的文獻最早的是《太宗實錄》(已佚),著錄了太宗撰寫的原文,但因不是金石著作,故未對碑石情況作說明。《資治通鑒》在貞觀十年十一月條敘及此事云:“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蹚蜑槲目讨Q皇后節(jié)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聯(lián)之本志,亦復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余人,數(shù)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睔v代對《昭陵刻石文碑》著錄的著作有《金石錄》《京兆金石錄》《寶刻類編》《寶刻叢編》《醴泉縣志》《陜西金石志》《續(xù)修陜西通志稿》《昭陵碑石》等,皆云太宗御撰,歐陽詢奉敕隸書。宋游師雄《唐太宗昭陵圖》載此碑豎于昭陵北司馬院外東側。
200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昭陵博物館組成聯(lián)合考古工作隊,對昭陵北司馬院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在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十通祭陵碑中,認定兩通是明代截斷《昭陵刻石文碑》而鐫。
其一,碑高122厘米,厚39.5厘米,寬67厘米,孤形碑額。碑面文字泐滅已盡,弧形碑額篆題“御制祝文”四字,題額方式及字體與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通有年號的明代祭陵碑相同,故可定此碑為明代祭陵碑。在該碑榫部碑面存有隸書“率更令臣歐陽詢奉”等8字。這些字皆右倒90度,若將該碑左倒橫放,則這些字為正向豎排。這說明,這些文字非該碑鐫者所刻,而是該碑所取之石上的原字。考古工作者認為,該碑原石即 《昭陵刻石文碑》。隸書“率更令臣歐陽詢奉”內容亦與文獻記載吻合。歐陽詢曾任太子率更令,其書法世稱“率更體”。該碑厚39.5厘米,亦是昭陵刻石文碑的厚度,高122厘米,弧形頂部和榫部明顯有斜剎,說明打磨并不嚴重,據(jù)此,可知《昭陵刻石文碑》的寬度亦是122厘米。
其二,碑高138厘米,厚39.5厘米,寬55.5厘米,弧形碑額,碑面文字磨滅嚴重,不可辨認,唯落款處隱約可辨“正統(tǒng)元年”四字?!罢y(tǒng)”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年號,凡14年,即1436年至1449年。該碑厚度及石質與有歐陽詢隸書的明祭陵碑同,考古工作者認為,此碑原石亦是《昭陵刻石文碑》。
另外,昭陵北司馬院外右側現(xiàn)存一斷裂龜趺,長154厘米,殘寬76厘米,高74厘米,鉚口寬39厘米??脊殴ぷ髡哒J為,該龜趺乃昭陵刻石文碑之龜趺,因為認定的《昭陵刻石文碑》厚39.5厘米,符合碑厚比鉚口寬度稍大的唐代制碑習慣。這也印證了游師雄《唐太宗昭陵圖 》對《昭陵刻石文碑》的記載。
清葉昌熾《語石》言“有唐一代書學,如日中天”,又言在真書領域,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各擅勝場,難可軒輊”,唯在分隸領域,歐陽詢獨領風騷,云:“唐承漢魏之后,分書宏偉,猶有古法。國初歐、虞、褚、薛諸家,惟信本(歐陽詢表字) 兼工此體?!薄墩蚜昕淌谋窔垑K發(fā)現(xiàn)以前,歐氏隸書作品僅發(fā)現(xiàn)兩件,一為《宗圣觀記》,歐氏撰序并書,陳叔達撰銘,武德九年(626)立于盩厔縣(今陜西周至縣),一為《房彥謙碑》,歐氏書丹,李百藥撰文,貞觀五年(631)立于山東章丘?!墩蚜昕淌谋窔垑K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百年來金石學家難睹該碑書法風采的遺憾,又證明了兩宋金石學家對該碑記載的準確性,無疑是昭陵考古的重大收獲。(供稿:昭陵博物館)
責編:杜鵬飛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