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秦巴山區(qū)薄霧氤氳,紫陽縣麻柳鎮(zhèn)堰碥村層疊如黛。駐村第一書記向山站在村為農服務中心門前,看著滿載化肥的卡車駛入村口,幾十位村民自發(fā)聚攏而來,笑聲穿透山谷——這是2023年深秋的一幕,也是向山同志扎根堰碥四載的縮影。
自2021年8月上任以來,這位“85后”書記以解民生之急、鑄黨建之魂、樹文明新風三件實事,讓一個偏遠山村煥發(fā)新生,更以實干精神榮獲2022年鎮(zhèn)抗疫先鋒、2023年紫陽縣優(yōu)秀第一書記、2024年中共麻柳鎮(zhèn)黨委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送來“及時雨”:5噸化肥破解生產困局
“當時地里莊稼蔫著,大伙兒急得跺腳!”村民王老漢回憶道。2023年11月,正值耕地流出整改與春耕備耕關鍵期,堰碥村面臨化肥短缺困境。向山連夜協(xié)調幫扶單位紫陽縣供銷聯(lián)社,一周內調運5噸優(yōu)質尿素送達村上。這批總氮含量≥45%的ISO認證肥料,不僅為391戶村民節(jié)省成本1.5萬元,更為農業(yè)增產打下根基。
在捐贈現(xiàn)場,向山同駐村隊員一起,與村民一同搬運化肥。汗水浸透的襯衫下,是他隨身攜帶的《民情筆記》——里面記錄著每塊耕地面積、作物類型和肥料需求。四年來,向山累計爭取幫扶資金超10萬元,從消費助農到產業(yè)造血,讓村民增收底氣更足。
筑牢“紅堡壘”:黨員奮戰(zhàn)抗疫最前線
2022年3月,面對陡然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紫陽縣打響。接到支援任務后,向山同志沒有絲毫猶豫,迅速交接好本職工作,與鎮(zhèn)支援隊伍一同奔赴塘么子溝村。在支援塘么子溝村抗疫的日子里,向山同志始終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沖鋒在前,吃苦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常常工作到深夜,顧不上休息,忘記了疲憊。他用實際行動,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讓“紅色堡壘”在鄉(xiāng)村防疫陣地堅不可摧,為守護塘么子溝村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障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貢獻了不可或缺的黨員力量,是新時代黨員沖鋒在前、擔當作為的模范榜樣。
弘揚“新風尚”:一場升學禮吹散陳規(guī)陋習
2024年8月,兩份特殊的“承諾書”在堰碥村引發(fā)熱議:一份是《拒絕“升學宴”倡議書》,另一份是5名大學生簽訂的《新民風承諾書》。向山同志同該村支部書記策劃的“集體升學禮”上,他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用鮮活案例剖析大操大辦的負擔:“一頓宴席耗光半年收入,何必讓親情變負擔?” 活動現(xiàn)場,他同包聯(lián)部門領導一起為準大學生頒發(fā)千元獎學金,更表彰了11位“好婆婆”“好媳婦”等新民風典型。村民陳某感慨:“以前攀比辦酒,現(xiàn)在比誰家孩子爭氣、誰家婆媳和睦!”四年來,向山同志推動修訂村規(guī)民約,通過“善行義舉榜”“星級文明戶”評選,讓節(jié)儉之風浸潤鄉(xiāng)野。
星光不負趕路人
翻開向山同志的駐村日志,在日志的扉頁寫著這樣一行文字:“腳沾泥土,心貼鄉(xiāng)親?!睆膮f(xié)調化肥保春耕的“及時雨”,到奮戰(zhàn)抗疫最前線的“排頭兵”,再到革除陋習的“新風倡導者”,他以點滴實事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誓言。2025年在幫扶村開展的慶“七一”主題黨日活動中,他舉起右拳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鮮紅的黨旗與村民信任的目光交織成最厚重的勛章。
四年駐村路,深深堰碥情。當四年的光陰沉淀為堰碥山水間堅實的足跡的時候,向山同志的故事告訴我們:最動人的“優(yōu)秀”,不是高懸的獎狀,而是俯身泥土,為民辦事的辛勤付出;最閃耀的“黨員”,不在于有多么響亮的口號,而在于鄉(xiāng)親們那句樸素的“向書記,像咱自家的娃”。他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赤誠,在這片秦巴沃土上,書寫了一位八0后,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答卷。腳下有足跡,心中擁有充滿關愛群眾的光芒,這便是鄉(xiāng)村振興路上,一個駐村第一書記最平凡,也最動人的風景?。ㄈ~柏成)
責編:張穎
編輯: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