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張虎勤教授一行赴寶雞北首嶺博物館開展學習調研活動。
北首嶺遺址作為我國史前文化的重要見證和中華民族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反映了寶雞地區(qū)燦爛輝煌的史前文明。調研座談會上我館向調研組介紹了北首嶺遺址的基本情況、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調研組展示了通過古mtDNA分子研究古代人類遺傳關系的流程及研究成果。
座談會結束后,調研組先后參觀了文物展廳、墓葬展廳、崖體棧道和房屋遺址等遺存,通過觀看展出文物、圖文展板、介紹視頻和現場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北首嶺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調研過程中,調研組被遺址中出土的粟粒和動物骨骼殘骸所吸引。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粟粒的形態(tài)、結構以及基因特征,都為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提供了珍貴的材料。通過對動物骨骼殘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當時人類與動物的相互關系,以及動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起到的作用。例如,家畜的馴化和養(yǎng)殖情況,反映了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和管理能力的發(fā)展
調研組表示,北首嶺遺址從生物學角度呈現出的歷史畫卷無比豐富和生動。它不僅讓我們了解到古代人類在農業(yè)、畜牧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歷程,也為研究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寶貴的實證。
今后,寶雞北首嶺博物館將繼續(xù)從多角度、多維度、多領域挖掘遺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為北首嶺遺址的保護展示和仰韶文化研究工作貢獻力量。(張? 蕓)
責編:杜鵬飛
編輯: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