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河縣“叫應幫解”社會治理工作機制實行以來,雙豐鎮(zhèn)始終將其作為“書記工程”高標準、高站位推進落實,始終將其作為轉變干部作風、持續(xù)深化“四比四創(chuàng)”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始終將其作為持續(xù)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效抓手,始終將其作為密切聯系群眾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必要路徑,迅速行動,結合雙豐實際,實施“五個三”著力構建“需求收集—問題解決—成效反饋”全閉環(huán)治理鏈條,推動基層治理效能與群眾獲得感雙向提升。
三個公示暢通“叫”的路徑,確保群眾訴求收集到位
做好領導班子公示。通過微信公眾號、院落會、小組會、“民情夜話.馬上就辦”等載體,主動公示領導班子成員職責分工、聯系方式等,方便群眾直接反映問題。
做好各站辦所公示。仔細梳理各站辦所職能職責、辦事流程、承諾事項等并匯編成便民服務手冊,推動政策宣傳“可視化”、辦事指南“流程化”,讓群眾“進門能辦事、一次能辦好”。
做好村內公示。在8個村(社區(qū))公示欄實時更新村“兩委”、惠民政策、重大事項進展等信息,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確保群眾“隨時叫得應”,已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20條,現場答復解釋95條,即時辦理15條,研判交辦10條,辦理率92%。
三級走訪提升“應”的時效,確保群眾呼聲及時回應
領導干部帶頭下訪。主動深入村、學校及重點項目現場23次,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靶向解決企業(yè)用工短缺、基礎設施管護等“急難愁盼”問題12個,以“關鍵少數”示范帶動“全員響應”。
鎮(zhèn)村干部全面遍訪。緊盯戶情實際,將從未反應過問題的列為放心戶,將反映問題已經化解的列為關心戶,將“六失一偏”、反映問題2次以上且矛盾還未化解等9類人員列為操心戶,實行“紅黃綠”三色動態(tài)管理,操心戶直接由聯村領導包聯,負責化解銷號。
網格員常態(tài)化走訪。組織全鎮(zhèn)62名網格員充分發(fā)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yōu)勢,第一時間發(fā)現、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處理,網格員累計化解矛盾32個。
三本臺賬強化“幫”的實效,確保群眾訴求落地有聲
堅持“問題不解決不銷號、群眾不滿意不罷休”,建立“分類梳理—精準研判—閉環(huán)落實”全流程管理機制。
建立事項清單臺賬。對收集問題按“政策咨詢、矛盾調解、民生訴求”等分類建立臺賬,明確責任人、辦結時限。
建立研判交辦臺賬。對歷史遺留問題、復雜信訪矛盾“一案一策”精準研判建立臺賬,交辦到人到點,累計化解信訪積案2件。
建立回訪評價臺賬。對已解決的問題全面進行回訪,了解群眾滿意度和下一步打算,對未解決的問題持續(xù)跟蹤督辦,確保問題解決不反彈,目前滿意率95%以上。
三力聯調增強“解”的質效,確保群眾訴求高效化解
強化行政統籌力,統籌司法所、派出所等“兩所一庭一中心”力量,實行一窗受理、分類交辦、限時辦結的閉環(huán)流程,整合資源、協同共治。
夯實司法攻堅力,針對信訪積案、土地糾紛等“硬骨頭”,通過司法調解、引導訴訟等方式,累計化解遺留問題5件、復雜信訪矛盾3件。
激活道德調解力,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老黨員、老教師、老村干等鄉(xiāng)賢熟民情、有威望、善溝通的優(yōu)勢,累計調解家庭矛盾、土地糾紛21件。
下一步,河縣雙豐鎮(zhèn)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在政治站位上再拔高,把“叫應幫解”作為深化“楓橋經驗”的雙豐實踐,堅決落實好縣委、縣政法委的安排部署;在“叫應”上再提速,充分完善“線上+線下”全天候響應渠道,實現群眾訴求“秒級接收、分鐘響應”;在“幫解”上再提質,聚焦產業(yè)發(fā)展、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著力解決群眾訴求;在“共治”上再提效,培育發(fā)展更多本土自治人才,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體,讓“叫應幫解”真正成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真正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保障高質量發(fā)展的“金鑰匙”。(供稿:白河縣雙豐鎮(zhèn))
責編:張穎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