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谝豢|陽光照射在泰塔上,剪紙高研班的大巴也停在了廣場邊,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剪紙愛好者來到了這座古老的縣城——旬邑,此行的目的正是旬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陳列館。
陳列館的重點是二樓的“庫淑蘭彩貼剪紙藝術主題展”,作為全國唯一的庫淑蘭專題展廳,陳列了大師的一百多幅代表作品,既傳統(tǒng)又充滿現(xiàn)代藝術的美感。在講解員的專業(yè)講解下,大家仿佛走進了剪花娘子的世界,體會到了她的悲歡。同時我們邀請了國家級傳承人何愛葉、庫淑蘭的“伯樂”文為群老師、陜西非遺專家陳山橋老師進行了更深入的講解、答疑,讓大家感受視覺沖擊之外的文化內(nèi)涵,聆聽書上聽不到的故事。很多剪紙愛好者被大師的故事和作品感動,寫了感想發(fā)在朋友圈,想讓大家都了解、認識這位藏在民間的大師。
一樓陳列了二十多個非遺項目,涵蓋了扶蘇-石門爺?shù)膫髡f、刺繡、木雕、花子饃、十三花宴等,還陳列了大量非遺傳承人的作品和文創(chuàng),其中傳承人吳巧玲的十二生肖和百蝶圖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高研班曾花費了半天時間嘗試旬邑彩貼的制作,大多數(shù)人的感受是很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而吳巧玲女士的《百蝶圖》之精細,工程量之巨大,讓大家深深嘆服。
恰逢旬邑縣“美麗鄉(xiāng)村 幸福家園”比賽,作品在廣場展覽,在烈日下,陳山橋和文為群老師也堅持帶領大家觀看了此次比賽的優(yōu)秀作品,希望大家都能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學習庫淑蘭的精神。
之后大巴駛向了孫會娥剪紙工坊和庫淑蘭故居,去更深入的尋找大師的故事。(供稿:旬邑縣文化館)
責編:杜鵬飛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