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河法院成功調解了一批拖欠農民工勞動報酬糾紛案件。歷經多番調解,最終被告與原告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并當場履行部分尾欠勞動報酬。
2022年底至2023年初,陜西某公司為恢復廠區(qū)生產經營,在公司住所地招募勞動者,唐某等21人通過介紹、直接應聘等方式進入公司從事勞動。雙方約定工資為每日150元,按實際出勤天數結算工資。唐某等人陸續(xù)工作至2023年7月底,公司未能按照預期恢復經營,僅支付了唐某等人部分工資,剩余工資一直未支付。唐某等人通過多方維權未果,后訴至白河法院,要求公司支付尾欠勞動報酬18余萬元。
考慮案件涉及農民工工資,且人數較多,另一方為瀕危中小型企業(yè),為維護民生穩(wěn)定及企業(yè)發(fā)展,經征求雙方意見后,啟動訴前調解程序,同時與鎮(zhèn)政府、勞動監(jiān)察大隊對接,督促企業(yè)盡快履行義務。訴前調解無果后,白河法院及時立案,對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在明確案件事實后,多方協調,組織雙方再次進行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公司當庭支付部分尾欠勞動報酬,對剩余未支付勞動報酬,雙方約定了給付時間及逾期支付的法律后果,至此,該涉及民生領域的系列案件順利化解,勞動者權益得到保障,企業(yè)也得以時機,為經營發(fā)展蓄力。
法官寄語:對零散務工的勞動者而言,企業(yè)一般不會與其訂立書面勞動或者勞務合同,用工記錄一般也由公司掌控。勞動者應當增強法律意識,對拖欠勞動報酬的,注意保留證據,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提醒企業(yè),支付勞動報酬是每一個用工單位應盡的義務,故意拖欠勞動報酬有可能構成犯罪。對確因生產經營困難,未能及時支付勞動報酬的,及時主動與勞動者溝通協調,達成調解協議,并按期履行。(姜 曼)
編輯: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