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巴縣陳家灘鄉(xiāng),是我曾經工作了兩年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這個小地方非常默默無名,即便使用功能強大的DeepSeek智能AI搜索,都難以捕捉到它的有效信息和奇聞異事。而對于鎮(zhèn)巴縣90后、00后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地名更是顯得陌生而又遙遠……我在那里工作了兩年,雖然時間不長,卻真切的感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熱情耿直和勤勞樸實,更體會到基層工作的忙碌辛勞和鎮(zhèn)巴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至今18年過去了,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別有一番滋味。
陳家灘鄉(xiāng)曾經是鎮(zhèn)巴縣人口最少,資源最少的鄉(xiāng)鎮(zhèn),是全縣有名的“太古石之鄉(xiāng)”。自1949年建國后設立了50多年,在2011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時,被合并至縣城的涇洋鎮(zhèn)。而陳家灘這個名字也正式成為了歷史,我也就成了陳家灘鄉(xiāng)政府的最后一批鄉(xiāng)鎮(zhèn)干部……
2007年夏天,大學剛畢業(yè)的我還不到22歲,經過省委組織部選調生招錄,被分配到這個小小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坐上從漢中出發(fā)的班車后,就經歷了職業(yè)生涯的第一次考驗。長達158公里的路程,跨越三個縣區(qū),一路上翻山越嶺,坡陡彎急,第一次沉浸式體驗到了“山路十八彎,頭暈目更?!钡母惺?。沿著210國道,歷經5個多小時,終于抵達了目的地——陳家灘鄉(xiāng)。這個小鄉(xiāng)鎮(zhèn)的中心區(qū)域僅僅不到10戶人家,抬頭望去,才發(fā)現鄉(xiāng)政府原來在山上,讓我感到既好奇又無奈,心想:“怎么會有這樣的政府機構,居然建在半山腰上,還得徒步爬上去?”來不及收拾雜亂的思緒,就看見書記鄉(xiāng)長從遠處跑來,一把就握住了我的手,激動的說道:“歡迎你啊,你是我們鄉(xiāng)上來的第二個大學生!”我不禁問道: “領導,那第一個大學生現在在哪啊?”兩位領導嘆了一口氣說道:“人家嫌我們這里條件太差,干了一個月就辭職了?!甭牭竭@句話,我瞬間又感到當頭一棒,本就雜亂的心情又增添了一絲憂慮。鄉(xiāng)長看出了我的思緒,說道:“小伙子別擔心,我們這里雖然山大溝深,但干部們都熱情大方,老百姓都本分厚道,鎮(zhèn)巴臘肉會讓你吃不夠,這里肯定會成為你人生的新起點!”聽完這段話,我才逐漸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情。
正如鄉(xiāng)長所言,工作了一周的我,也漸漸適應了這里的環(huán)境,與性情耿直的干部群眾很快打成了一片,工作開展的很順利,每天走村入戶就是我的主要工作。但當時陳家灘鄉(xiāng)的硬件設施還比較落后,鄉(xiāng)政府還沒有一輛公車,下村的工作全靠徒步,干部們都戲稱為”11路公交車”。我包聯的蒼房村,距離鄉(xiāng)政府最遠,清早出發(fā)就得3個小時,要翻越一座大山才能抵達。而第一次下村就是個大考驗,我與計生辦主任一同勘察8戶村民家里接電通水的情況。一路上,女主任健步如飛,在崎嶇的山路上如履平地,而不服輸的我也加快了腳步,心想:“我怎么還不如一個女同志走得快,不行,我要超過她?!苯Y果走到一半我就已經體力不支,癱倒在地,兩眼冒金星了。計生辦主任笑著說:“我們山里人爬山已經習慣嘍,上坡慢,平地緩,下坡還要看一看,這樣才能節(jié)省體力。一看你就是個心強(鎮(zhèn)巴話:能吃苦)的人,不著急,慢些走?!睔v經3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撐到了目的地,已經是下午一點,我已是精疲力竭了。這時,一群頭裹白巾,身穿粗布,腳穿草鞋,背著竹簍的群眾都簇擁過來,操著一口川渝方言熱情的招呼我們:“走嘛,到額屋里頭吃晌午。走了勒么遠的路,這個細娃兒不咋地哦(鎮(zhèn)巴話:小伙子,好樣的)?!敝?,村主任就把我們迎進了灶房,就地架起了柴火,支起了兩口鼎鍋,一口燉著臘豬蹄和干豇豆,一口燒著洋芋蒸飯。瞬間香氣滿屋,而我已饑腸轆轆,也顧不得禮讓,三兩下就扒拉起臘肉蒸飯。老百姓就在站旁邊看著笑著,說道:“吃慢些,莫飯漲哈籠包嘍(鎮(zhèn)巴話:慢點別吃撐了)?!蔽移缴谝淮纬燥堊尡娙藝^,不免有些尷尬。村主任便解釋道:“我們勒個村人煙稀少,路途 遙遠,村民們都沒見過大學生噻。你這次來,就是專程過來看你的哦,呵呵?!?/p>
聽完這些,我也就釋然了,真切的感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純樸熱情和干群關系的團結和睦,瞬間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晌午飯后,我與計生辦主任很快完成了對8戶村民的架線接電和通水情況的實地勘察,繪制了架塔的草圖,預算了經費。兩個月后,這8戶村民順利用上了自來水,架設了光纜,家里安裝了電燈和電視,完成了陳家灘鄉(xiāng)最后一處的通電任務。
可讓我一直不解的是:“為何陳家灘鄉(xiāng)政府會建在山上?”就在工作的第二周,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老話說: “山里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2007年8月下旬,一場特大暴雨突襲陳家灘,電閃雷鳴中大雨傾盆而至,陳家灘沿涇洋河段水位暴漲,短短3小時降水超已超100毫米,水位已超警戒線。我也是第一次親眼目睹山洪河水渾著泥漿奔流而下,“洪水猛獸”這個詞瞬時間具象化,看著沿河許多土坯房讓人不寒而栗。而陳家灘鄉(xiāng)作為進入鎮(zhèn)巴縣城的必經要道,防汛任務非常險重。此時,書記鄉(xiāng)長一聲令下:“拿鏟拿撬拿麻袋,轉移群眾動作快;公路要封邊,橋梁封兩端!”全鄉(xiāng)干部聞“汛”而動,經驗豐富的包村干部分工負責,敲著鑼鼓邊跑邊喊,對全鄉(xiāng)地質災害點、老舊房屋、公路沿線、河溝邊、切坡建房等存在安全隱患的重點區(qū)域開展全覆蓋、無死角、拉網式排查摸底。僅僅一個小時,就轉移了40多戶群眾,排查道路河堤受損6處,處理滑坡點位1處,沒有一處人員傷亡,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所幸的是,暴雨只持續(xù)了五個多小時,雨過天晴了,大家這時看著我說:“現在知道為什么鄉(xiāng)政府會建在山上了吧?安全第一啊?!蔽乙膊唤锌剑骸霸瓉砣绱?,你們真是經驗豐富,佩服佩服!”這段經歷也成為了我以后開展基層工作的寶貴經驗。
雖然我的工作漸漸步入正規(guī),但當時陳家灘鄉(xiāng)政府的基礎條件還很落后?!跋麓寤究孔?,取水基本靠溝,取暖基本靠抖,吃飯自己動手。”這是老百姓對我們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戲稱,但事實也的確如此。鄉(xiāng)政府雖然已通自來水,但因蓄水沉淀池建在山頂,每逢下雨天,自來水就渾濁泛黃,干部們就得上山擔水。來回一公里的山路,雖然不遠,但我不會挑扁擔,所以每次取水都是和同事一起抬水,也著實體驗到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的辛勞,但也算是“苦中作樂”了。另外,吃飯也是個新問題,當時鄉(xiāng)政府并沒有食堂,整個鄉(xiāng)鎮(zhèn)上也沒有一家飯店,干部們都是自己帶午飯,而我就成了唯一一個“留守干部”,我自備了電磁爐和灶具,學著自己做飯,從最簡單的下面條、炒米飯開始鍛煉,一個月后我就能炒幾個家常菜了,干部們聞見香味,紛紛從家里帶菜帶肉,大家一起操作,午飯三菜一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也就成了我們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一件樂事……
幾個月后,天氣逐漸轉涼,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鎮(zhèn)巴縣11月中旬就下了大雪,由于陳家灘鄉(xiāng)是沿210國道所建,而該國道是當時出陜入川入渝的必經之路,且未加裝公路防護水泥樁。所以為了安全期間,縣公路段“下雪即封路。”而我們幾個值班干部每天晚上仍要頂著風雪巡鎮(zhèn)巡村,確保老百姓安全過冬。深夜里的山區(qū)天寒地冬,長夜漫漫,睡不著覺。我們就圍著一盆小小的炭火徹夜長談(鎮(zhèn)巴話:遍咣子),聊工作、聊人生,從國家大事聊到家庭生活,從鎮(zhèn)巴美食聊到奇聞異事,回憶過往,展望未來。雖然天氣寒冷,但與同事們在一起的快樂和溫暖卻抵御了寒冷和寂寞,我們就這樣熬過了一個個的冬夜。讓人欣慰的是,在書記鄉(xiāng)長的努力下,進入臘月后,陳家灘鄉(xiāng)政府的每個辦公室里都添置了烤火爐和1000斤烤火煤,開辦了機關食堂,翻新了會議 室,接通了網線,還購置了第一輛公務用車。干部職工們齊聲贊嘆,居然又開起了我的玩笑:“感謝你,大學生,你是我們鄉(xiāng)的福星,你這一來就給我們送溫暖,陳家灘也算是脫貧了,哈哈哈。”溫暖的笑聲中,我度過了在陳家灘的第一個冬天。
“春信說春”,現在已被列入陜西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而這也是鎮(zhèn)巴縣一種傳統(tǒng)民間說唱藝術。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初春,天氣剛剛乍暖還寒,陳家灘的春信們就正式上線了。他們戴著信帽,穿著長衫,拿著春帖,走村串戶,有說有唱,即景編詞,即興編曲,通過說唱形式送春報喜、傳播農時節(jié)令:“到啥子山唱啥 子歌,主人家有酒也能喝。”鎮(zhèn)巴特有的川渝方言,風趣詼諧,演唱和仄押韻,每演完一戶,春信送給一張春帖,戶主們都會給春信“封禮”,給糧食或少量財物,以圖來年諸事 順利。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我就與鄉(xiāng)衛(wèi)生院的醫(yī)護人員一起下村開展“三查”工作,恰巧遇到了一位春館“說書人”,我連忙遞上香煙,了解完來意后,春信即興發(fā)揮的說道:“山里來了大領導,優(yōu)生優(yōu)育抓得早,醫(yī)生護士更勤勞,老百姓健康吃得好!”談笑間,春館也介紹了沿途各家各戶育齡婦女的情況,這也我們的“三查”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用了一周時間,整個陳家灘鄉(xiāng)就完成了篩查工作。通過這件事,讓我真切的體會到了毛主席常講的:“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深入群眾,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才能解決問題”的深刻含義。
正月過完,春暖花開。新的一年里,陳家灘鄉(xiāng)卯足干勁,全面啟動了10公里的通村公路的建設(通達工程)。這一年里,全鄉(xiāng)干部群眾齊動員,整治土路,修復水毀,疏通涵管,整修水溝,修建梯田。而這10公里的通村公路投入了全鄉(xiāng)干部群眾的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陳家灘地處山區(qū)地帶,無法像平川地區(qū)使用機械化作業(yè),所以從平整路基開始,到攪拌混凝土、支模搭架、運輸商砼、鋪設混凝土、平整路面、抹平抹光,必要時還得壘砌護坡,最后完成水泥路面鋪設,而這些任務全部得由人工完成,建設難度可想而知。我們與群眾一起,攪拌砂石,抬漿鋪路,固壩筑堤。而我能參與其中,也是傾其所能,在奮戰(zhàn)了300多個日日夜夜后,年底圓滿完成了全鄉(xiāng)10公里的通村道路建設和硬化工作。這一年,我見證了陳家灘鄉(xiāng)村道路建設的全過程,目睹了老百姓出行從泥巴路到幸福路的轉變,部分條件好的農戶還新買了摩托車,交口稱贊到: “水泥路好通暢,感謝政府感謝黨!”而這一年對于我來說,從修路架橋的主動參與,到化解矛盾糾紛的經驗積累,基本掌握了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方法與特點,也完成了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到基層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蛻變……
時間過的很快,兩年后我就被縣直部門抽調,去了縣上工作。又過了幾年,我又被遴選到市直機關工作。臨別之際,我回到陳家灘鄉(xiāng),登上了周子埡村(現涇洋鎮(zhèn)二郎灘村)的至寶塔,這是全鄉(xiāng)唯一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聆聽完至寶塔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到:“這些年陳家灘的風調雨順可能也有至寶塔功勞吧,希望它能繼續(xù)護佑陳家灘的老百姓,讓這片土地更加生機勃勃?!?/p>
這些年的工作生活,雖然也經常赴外省外地調研考察,見多識廣。但陳家灘鄉(xiāng),這個藏在大巴山里的小鄉(xiāng)鎮(zhèn)作為我職業(yè)生涯的第一站,這段工作歷練卻讓我終身難忘。十幾年來,鎮(zhèn)巴縣也發(fā)生了滄桑巨變,陳家灘這個地名也被“二郎灘”取代,只留下西鎮(zhèn)高速上的回眸一瞥,依稀能看見當年的房屋院落,但鎮(zhèn)巴人民身上那種質樸爽朗、樂觀向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繼續(xù)前進……(范 銘)
責編:杜鵬飛
編輯: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