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一路奔涌,左邊挽著陜西的黃土坡,右邊牽著山西的老窯洞,傳唱千年的“秦晉之好”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再度回響。10月12日,陜西省府谷縣文工團攜原創(chuàng)歷史晉劇《一門忠廉·折家軍》亮相第二屆晉劇藝術節(jié),在太原青年宮藝術中心完成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省親”。以山西的戲唱陜西的英雄,用藝術為筆,為“秦晉之好”寫下新時代的鮮活注腳。

緣起:黃河畔的忠廉風骨,晉韻新聲
《一門忠廉·折家軍》的創(chuàng)排,源于府谷縣文工團對本土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與藝術自覺。該劇以北宋名將折德扆及其家族“一門忠廉”的史實為藍本,聚焦其智取北漢、和平收復晉陽的傳奇故事,旨在將塵封于史冊的忠勇精神搬上舞臺。
作為扎根基層的國有文藝團體,府谷縣文工團的創(chuàng)作團隊可謂是“一群戲癡捧著史料一點點摳細節(jié)”。他們從《宋史》中“控扼西北,中國賴之”的記載出發(fā),在總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楊仲義和編劇趙威龍的帶領下,精心打磨劇本。創(chuàng)作團隊巧妙依托晉劇“慷慨激昂又婉轉細膩”的藝術特質,運用亂彈、流水等豐富板式與翎子功、帽翅功等表演絕技,力圖讓折家將“忠勇報國、廉潔傳家”的千年風骨在舞臺上鮮活起來,使之成為一部融合家國情懷與晉劇藝術精粹的精品力作。

盛放:跨黃河的文化省親,梨園佳話
2025年10月12日至13日,醞釀已久的《一門忠廉·折家軍》終于在中國晉劇的故土——山西太原,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帷幕拉開,在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張燕林聲情并茂的介紹后,舞臺上,高亢激越的晉劇唱腔、恢弘大氣的舞美設計、演員們細膩傳神的表演,瞬間抓住了全場觀眾的心。府谷縣文工團的青年演員們以扎實的功底和飽滿的激情,將折德扆的深謀遠慮、折賽花的巾幗英姿刻畫得淋漓盡致,贏來觀眾一陣陣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為何說此次演出是一次富有深意的文化“省親”?晉劇,作為山西的傳統(tǒng)瑰寶,流傳至陜北府谷后,與當?shù)氐拿袼罪L情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府谷晉劇”。此番“娘家”演出,不僅展示了府谷在傳承與發(fā)展晉劇藝術方面的豐碩成果,更搭建起了陜晉兩省文化交流互鑒的寶貴平臺。這場跨越黃河的演出,正是新時代“秦晉之好”的生動注腳。

傳承:守正創(chuàng)新的使命,文藝為民的初心
作為府谷縣首部入選國家級藝術節(jié)的原創(chuàng)劇目,《一門忠廉·折家軍》的成功,其意義遠超一場普通的演出。它既是府谷縣文工團“出精品、出人才、出成績”原則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其秉承“面對基層、面對市場、面對群眾”服務理念的成果升華。該劇將忠誠、廉潔、擔當?shù)暮诵木褙灤┦冀K,與新時代所倡導的價值觀形成深刻共鳴,是傳統(tǒng)戲曲“古為今用”、服務社會的優(yōu)秀典范。
此次在第二屆晉劇藝術節(jié)——“梨園晉彩”展演單元中的成功亮相,不僅是折家軍這一歷史IP走向大眾的重要一步,實現(xiàn)了地方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成為了晉劇跨地域傳承的鮮活樣本。未來,府谷縣文工團將繼續(xù)深耕本土文化資源,以更多精品劇目講好中國故事,在提升府谷文化影響力的同時,為晉劇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基層活力。
府谷縣文化館館長溫永開說,黃河水一路奔涌,左邊挽著陜西的黃土坡,右邊牽著山西的老窯洞,這“秦晉之好”的情分,早就在水聲里淌了千百年。
作為扎根基層的國有文藝團體,他們從沒有辜負“文藝為民”的初心。府谷晉劇團的這群戲癡捧著史料一點點摳細節(jié),把折家軍的智勇、忠廉,用晉劇的板眼、唱腔揉成了《一門忠廉·折家軍》——用山西的戲,唱陜西的英雄,這哪是兩省的界,分明是文化擰成的繩,是秦晉情誼的新注腳。
忠廉指引歸時路
——評晉劇《一門忠廉?折家軍》
山西省文聯(lián)副主席 ? 王小東
忠孝、清廉,是中國戲曲的傳統(tǒng)命題。以“忠廉”為主題的《一門忠廉?折家軍》該如何突破慣有的范式進行創(chuàng)新性表達?這是我在觀劇前一直期待的。其實,一直以來,我總能聽到各院團赴府谷、榆林演出晉劇的消息,在這個“雞鳴聞三省”的著名土地上,人們對晉劇的熱愛在某種程度上是超過本土秦腔的。即便如此,我也完全沒想到府谷縣文工團竟能打造出這樣一部小投入大呈現(xiàn)的劇目,不禁對溫和平團長產(chǎn)生了由衷敬佩——這小伙子有本事,令人刮目相看!
本劇以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平定北漢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大將軍折德扆借女兒折賽花,成功勸降女婿、北漢主帥劉繼業(yè)進而和平收復漢都的故事。“忠廉”作為本劇的重點,沒有被扁平化地塑造為單一的“愚忠”,而是更深刻、多面地展現(xiàn)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境況下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折德扆讓觀眾看到的是中華傳統(tǒng)道義上的“忠”,作為折家軍統(tǒng)帥,他義無反顧效忠于宋王朝;折賽花的“忠”,融進了對父親的孝、對丈夫的愛和對即將被汾河水淹的黎民百姓的仁,她用智慧和真情讓觀眾看到她的“賢忠”;劉繼業(yè)展露的則是充滿矛盾與掙扎的“忠”,他偏執(zhí)地效忠北漢小朝廷,盡管漢王早已“愛美人不愛江山”,但他依然堅守著“食漢俸祿忠漢君”的禮教而拒不投降。降還是不降,哈姆雷特式的生死詰問背后,是他與折賽花兩種忠義觀的思想交鋒,也是他從“小忠”蛻變?yōu)椤按笾摇钡谋亟?jīng)之路。改名“楊業(yè)”,他完成了精神上的招安,也完成了他在“忠廉”上的多層次掙扎與蛻變:真正的“忠”并非效忠于腐朽沒落的政權,而是忠于真正以仁愛治天下的國家。
多層次“忠”的展現(xiàn)離不開眾多鮮活人物的塑造。作為歷史劇目,本劇的人物并不是簡單歷史符號的堆疊,他們有情感、有弱點、有光輝、有瑕疵。折德扆是本劇忠廉精神的代表,作為將士,他足智多謀,有軍事遠見;作為父親和家人,他舐犢情深,也會面臨家與國的內(nèi)心矛盾和沖突——“怕只怕教的曲兒不會唱”“怕只怕他誓與城池共存亡”,在“壩嘆”這一幕,從他對女兒的擔憂到對女婿執(zhí)迷不悟的急切,再到對即將被水淹威脅的全城百姓的悲憫,編導刻畫出一個肩負皇命、牽掛女兒又心懷百姓的人物形象。折賽花同樣不是浮于表面的正面人物,作為連接敵己、宋漢的關鍵角色,她在勸降策反的過程中,面對水淹全城的危急狀況和丈夫的一意孤行,“禽鳥兒筑巢猶把良木選,為臣子盡忠須擇君主賢?!彼龥]有哭訴和無助,而是通過清晰的邏輯說理展現(xiàn)了一個女政治家的權謀和智慧。對于整部劇的戲劇沖突的核心人物劉繼業(yè),編導著重塑造了他充滿矛盾和糾結的心理狀態(tài)。是智勇雙全的名將、是負心漢、是忠臣、是奸佞?他的自我在一次次的質問中悄然轉變,從拒不跪拜宋王到接受改名,這一歷史名將的歸順讓大家看到了一位悲劇英雄的覺醒與新生。此外,活潑勇敢的折賽英、小人之心的潘美、軟弱昏庸的北漢王,都是亮點角色,共同完成了本劇豐富多彩的人物塑造。
從藝術表現(xiàn)來看,整出戲文武結合,場面恢宏大氣。尤其是折賽花勸降劉繼業(yè),緊張刺激又充滿創(chuàng)意,讓觀眾目不轉睛,細膩的程式表演、精妙的舞臺調(diào)度和優(yōu)美的身韻展示,將兩人復雜的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劇情節(jié)奏把控精準,沖突設計層層遞進、張弛有度,足以看出導演的深厚功底。戲曲界大咖,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楊仲義擔任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梁忠威任執(zhí)行導演,一年來,他們多次輾轉兩省精研業(yè)務,巧妙地運用傳統(tǒng)程式,恰到好處地處理舞臺行動,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理念,在演員的舉手投足間清晰可見。每位演員的精彩表演,都能看到導演在他們身上付出的心血,以及毫無保留傳授的表演訣竅。藝術家們不辭辛苦,半年來多次往返兩省之間全心投入排練,為我們呈現(xiàn)了賞心悅目的舞臺表現(xiàn)。音樂設計方面更是可圈可點。盡管樂隊水平不盡相同,但音樂家秦書瑞懷著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依然創(chuàng)作出了如此出彩的戲曲音樂。加之劉奇凱的配器協(xié)助,讓本劇既保留了傳統(tǒng)晉劇音樂的精華,又巧妙地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觀眾在熟悉的旋律中,獲得了全新的視聽享受。此外,劇本唱詞的文學性尤其令人贊嘆。既符合人物角色特質,又兼具文學美感,遣詞造句精準優(yōu)美,簡單幾句話就能把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一粥一飯常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闭鄣聭_場就把自己的“人設”定了基調(diào),憂國憂民、沉穩(wěn)大氣;“臨懸崖你還不勒馬回轉,先下手更顯你外強中干。陷深淵仍不能回頭是岸,豈不知悔前容易悔后難?!闭圪惢C智和條理的性格特質也通過犀利的唱詞展現(xiàn)了出來;“樂不思蜀也是一種思路么?”北漢王夫婦的唱詞則通過詼諧調(diào)笑的風格將人物性格躍然紙上。縱觀全劇,人物對話簡潔有力,含義深刻,極具藝術感染力,充分展現(xiàn)出編劇深厚的文字功底。當?shù)弥@是出自88歲高齡的我省著名劇作家趙威龍老師之手時,我心中滿是敬佩之情。老先生寶刀不老,耄耋之年創(chuàng)作如此佳作,實在令人贊佩不已。
雖然史料關于折賽花策反劉繼業(yè)的情節(jié)沒有明確記載,但劇作者基于折楊兩家關系設計出這一具有戲劇內(nèi)核同時又保持人情味、說服力的情節(jié),為《一門忠廉?折家軍》找到了歷史現(xiàn)實與藝術虛構的平衡點。本劇用深刻的主題立意、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巧的戲曲語言再現(xiàn)了那段波瀾歷史?;赝麣v史的同時,我們?nèi)绾卫斫庑聲r代下的忠廉,如何將家與國深刻鏈接,我相信這部劇也給出了答案。
山西舉辦第二屆晉劇藝術節(jié),劇組此次來晉演出,受到山西鄉(xiāng)親父老的熱烈歡迎,這不僅是作品的“省親”之行,也是本劇在本土得到進一步提升的機會。任何一部精品都是反復“磨”出來的,衷心期望《一門忠廉·折家軍》能在之后的戲曲舞臺上愈演愈強,散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觀眾帶來更多精彩的藝術享受。(來 源:山西日報客戶端)
責編:杜鵬飛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