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河繞著山腳轉了三十圈,蔡良辦公室的木門被磨得發(fā)亮。作為土生土長的嵐皋縣佐龍人,他總說自己是“喝著嵐河水、踩著泥巴路”干信訪的。從毛頭小伙到兩鬢斑白,鄉(xiāng)親們從喊“小蔡”到喚“老蔡”,不變的是他掛在嘴角的笑紋和褲腿上的泥星子。他心中自有一把標尺:信訪工作絕不僅是化解怨氣的簡單通道,更是洞悉社會深層脈動、推動善治的寶貴窗口。
“溫度”:真情為橋,融解心墻的“破冰者”
老蔡的溫度,并非空洞的熱情,而是精準抵達的共情與深植于心的信任?!八傉f,老百姓來找我們,常常是下了很大決心,鼓足了勇氣?!彼淖郎嫌肋h煨著一壺熱開水,這是專為趕早路來上訪群眾備的。去年霜降那天,社區(qū)的張老漢踩著露水來反映茶園承包糾紛,鞋尖還掛著泥點,蔡良二話沒說,先端來熱水泡上濃茶,又把電爐塞給老人暖腳。“你先喝口茶暖暖胃,慢慢說?!边@一喝一說,就是三個鐘頭。
老蔡的溫度也藏在田間地頭。去年夏天,花壩村兩戶人家為地界吵架,他頂著日頭蹲在玉米地里,拿鋤頭劃地界、翻舊賬,從午間曬到日落,最后干脆脫了汗衫墊在壟上,掏出隨身帶的《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小冊子,一條一條給兩家掰扯,幫助兩家人達成和解?!靶旁L干部不是坐在屋里斷案的,得把屁股焐熱群眾的田埂。”他常把這話掛在嘴邊。
“精度”:善治良方,疑難雜癥的“解碼者”
老蔡的公文包永遠鼓囊囊的,里面裝著磨損的筆記本和塞著皺巴巴的政策傳單。翻開那本寫滿“婆媳關系不和”“移民房漏雨”“地界糾紛”的筆記本,每頁都標著不同顏色的記號——紅筆圈的是急件,藍筆注的是政策依據(jù),鉛筆寫的是待核實線索。前年塔元村食用菌產(chǎn)業(yè)園鬧用工糾紛,他蹲在園區(qū)調(diào)查核實線索,記工人們的流水賬,又給企業(yè)主算了筆“法律賬”“口碑賬”,最終促成企業(yè)工人事心雙解。如今走在佐龍街頭,群眾遠遠看見他就招呼:“老蔡叔,來喝口新泡的富硒茶!”
“高度”:經(jīng)驗升華,制度建設的“轉化者”
蔡良的價值,遠不止于案結事了。他深知,個體矛盾是社會肌理的微顫,信訪工作是一座蘊含治理智慧的富礦。他積極推動建立“老帶新”的傳幫帶機制,將三十年積累的“群眾語言”溝通藝術、矛盾快速定性方法、復雜事項協(xié)調(diào)流程等寶貴經(jīng)驗,提煉總結成清晰實用的工作指南和情景案例,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同事。他牽頭負責“信訪訴求季度分析會”,帶領鎮(zhèn)上年輕人對階段性高頻、熱點、難點訴求進行深度剖析,形成專題報告,成為黨委政府研判社情民意、優(yōu)化政策、改進工作的重要參考。他常說:“我們接訪的每一份材料,都是群眾交給我們的‘信任答卷’,更是改進工作的‘診斷報告’。” 老蔡的經(jīng)驗,正源源不斷地從個人智慧轉化為推動制度完善的集體力量。
正如他筆記本扉頁寫的:“信訪不是堵水的壩,是引泉的渠,渠通則民心暢,民心暢則山鄉(xiāng)興?!崩喜虥]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卻在日復一日的傾聽、溝通、協(xié)調(diào)、思考中,沉淀了一位老信訪干部最厚重的價值。他像一部行走的“調(diào)解指南”與“治理參考”,將歲月的智慧轉化為制度的薪火,讓信訪工作從被動受理的端口,升華為主動治理的支點。在老蔡身上,我們看到了信訪工作的專業(yè)深度與時代高度——他不僅用真情捂熱了人心,更用智慧點亮了前行的路,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了“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不凡境界。(供稿:嵐皋縣佐龍鎮(zhèn)政府)
責編:杜鵬飛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