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府谷家長教育大講堂(2025)第二期活動在府谷縣第一中學舉行。應校方邀請,縣道德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會長張新林老師代表縣教體局、縣社區(qū)學院、縣道德文化促進會及縣第一中學,為高二年級千余名家長和教師作《為國育才從家長教育開始》專題講座。講座由該校副校長云旭東主持。
作為傳統(tǒng)文化賦能家庭教育的深耕者,張新林老師從五大維度系統(tǒng)解析家庭教育的核心邏輯:
一、教育之根:遵循生命成長規(guī)律
從生命哲學視角出發(fā),闡釋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自然法則,強調教育需尊重個體差異與成長節(jié)奏。
二、教育之本:解碼“少年養(yǎng)正”內涵
結合《德道經》等經典智慧,解讀“養(yǎng)正”教育對青少年品德塑造的關鍵作用,提出 “正德、正心、正行”的培育路徑。
三、教育之痛:直面五大現(xiàn)實誤區(qū)
剖析當下家庭教育中 “重智輕德”“過度管控”“情緒綁架”“標簽化認知”“替代式成長”等典型問題,警示偏離教育本質的危害。
四、教育之道:構建德才兼?zhèn)渑囵B(yǎng)體系
提出“品德為基、知識為翼、能力為器、責任為魂”的四維培養(yǎng)模式,強調“品德 + 知識 + 能力 + 責任”的有機統(tǒng)一,破解“有才無德”“有德少能”等教育失衡困境。
五、教育之鑰:筑牢幸福人生基石
分享“榜樣示范、習慣養(yǎng)成、經典浸潤”三大核心法寶,指出家長的言傳身教、家庭生活習慣的潛移默化,以及經典誦讀對人格塑造和學習能力的深層賦能。
講座中,張新林老師以“醍醐灌頂”式的觀點引發(fā)家長深思:反對將孩子的情緒波動簡單標簽為“心理問題”,強調“行為是生命對環(huán)境的本能響應”,建議家長以《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一書為參考,通過自身良好習慣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孩子的道德細節(jié),以勵志教育替代說教。他特別舉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父母,用‘質樸’的家風和‘讀書’的期許,傳遞著比城里家長更本真的教育理念 ——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物質給予,而在于精神引領。”針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xié)同,張新林指出:“‘管壞’的孩子尚有規(guī)則意識可循,‘慣壞’的孩子卻易陷入價值觀迷失?!彼麖娬{,家長對孩子的愛需與正確的教育方式結合 ——“真正的父愛母愛,是教會孩子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而非以‘保護’之名剝奪成長的機會?!?/p>
在習慣培養(yǎng)與學習動力的關聯(lián)上,他提出“生活習慣是學習習慣的根基”,建議家長從作息管理、閱讀習慣、勞動教育等細節(jié)入手,通過經典誦讀視頻演示,直觀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對青少年專注力、理解力的提升機理,呼吁家庭構建“書香浸潤”的成長環(huán)境。
此次講座以傳統(tǒng)文化為鏡,照見當代家庭教育的痛點與方向,為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推動“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從家庭根基處扎根生長。(供稿:府谷縣道德文化促進會)
責編:杜鵬飛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