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染黃了稻穗,泥土裹著瓜果的清香,秋意正濃時,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中心小學高年級學子走出教室,走進田間地頭,以一場“挖紅薯種豌豆勞動實踐課”解鎖秋收的奧秘,在親手勞作中讀懂“耕耘與收獲”的深層意義。

出發(fā)前,同學們早已在課堂上完成了“預習”——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了解紅薯的生長周期、根系分布特點,甚至記錄下“判斷紅薯成熟度的小技巧”:葉片泛黃、藤條發(fā)干的植株下,往往藏著飽滿的果實。帶著這些理論知識,大家提著小鋤頭、拎著竹籃,帶著“驗證知識”的好奇心走進紅薯地。

在挖紅薯的過程中,遇到深埋土中的“巨無霸”紅薯,單人鋤頭挖不動,大家便分工協(xié)作——一人穩(wěn)住藤蔓、標記位置,兩人從兩側(cè)輕輕刨土,一人負責清理周圍雜草,在“一二三”的口號聲中,完整的大紅薯被緩緩抬出,泥土濺在臉上,卻擋不住彼此擊掌歡呼的喜悅。還有同學細心地將挖斷的紅薯收集起來,輕聲說:“這也是勞動的成果,不能浪費?!?/p>

經(jīng)過老師和同學們辛勤努力,籃子里裝滿了形態(tài)各異的紅薯——有的像敦實的拳頭,有的像修長的玉簪,每一顆都帶著新鮮的泥土氣息。但比紅薯更珍貴的,是大家臉上的開心與堅定:從一開始怕弄臟衣服的拘謹,到后來擼起袖子刨土的投入;從對“農(nóng)活”的陌生,到能熟練講解挖紅薯的技巧;紅著全部挖完后,在教師們的帶領(lǐng)下又種上冬季蔬菜——豌豆,以此讓同學們深入體驗從播種到收獲的過程與樂趣。
鄉(xiāng)村的田野是最廣闊的課堂,勞動實踐是最深刻的教育。當書本知識與田間勞作相遇,成長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未來,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中心小學將繼續(xù)以勞動實踐為紐帶,讓同學們在耕耘中感悟責任,在收獲中體會成長,讓勞動教育真正扎根生活、滋養(yǎng)心靈。(供稿: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中心小學)
責編:杜鵬飛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