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雜糧飄香。在定邊縣紅柳溝鎮(zhèn)紅柳溝村的小雜糧種植基地,糜子、谷子、高粱、蕎麥等小雜糧進入灌漿期,田間地頭秋色染山野,盡顯豐收美景。
“運用新品種、新技術后,產量比去年提高了好多,玉米畝產估計1800斤以上,高粱估計畝產1000斤!”紅柳溝村村民梁文學參與了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推廣項目,望著自家100多畝長勢良好的小雜糧,深感“科技”種糧的好處。
與初嘗科技種糧“甜頭”的梁文學不同,在定邊縣賀圈鎮(zhèn)紀畔村,實施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推廣項目已有兩年,科技加持下14800畝長勢喜人的小雜糧,給足了紀畔村234戶1300余名農民種植小雜糧的信心。
“我們都很認可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明年還打算種小雜糧呢,我們這里旱地多,種植科技小雜糧又有產量還不費水。”紀畔村村民王學彥說。
定邊縣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是小雜糧的優(yōu)質產區(qū),常年種植小雜糧面積百萬畝以上。但因為常年干旱少雨,水資源缺乏,廣種薄收成為不利年景的常態(tài)。為了應對水資源短缺瓶頸,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該縣大力開展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推廣項目,多種技術集成,保障了小雜糧的產量與質量。
“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主要就是采用了深松整地、輪作倒茬、選用抗旱耐旱品種、地膜覆蓋抗旱節(jié)水、保水劑的應用,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深溝探墑播種機械的引進與推廣等一系列的技術措施集成應用?!倍ㄟ吙h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小雜糧股工作人員武婷婷介紹,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讓小雜糧產量“翻身”,為農戶增收致富“挑起大梁”。
今年,定邊縣實施旱作農業(yè)集成技術推廣項目13.645萬畝,選用玉米、高粱、糜谷、馬鈴薯等7種作物,通過應用良種、推廣良法、建設良田、配套良機、推行良制的“五良”融合及配套栽培技術的集成運用,在紅柳溝、楊井、白灣子、賀圈、姬塬5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萬畝示范區(qū),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小雜糧20萬畝以上。
“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qū)達到良種覆蓋率90%以上,農膜使用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達到90%以上,畝均增產200元以上,最終農業(yè)提質增效,農村全域和美,實現五谷豐登?!倍ㄟ吙h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劍說。(供稿:定邊縣農業(yè)農村局)
責編:楊拴明
編輯: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