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jié),萬物蕭條,然而在子長市寺灣便民服務中心涼水灣村的粉條作坊內卻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忙碌景象。
走進粉條加工坊,只見村民們反復揉搓洋芋粉芡后,通過小小的器具讓粉芡均勻漏入沸騰的鍋內,另兩名村民手拿筷子,不時將成熟的粉條撈入另一個盛滿涼水的鍋內,再迅速撈出放入另一個盆中,最后用棍子掛起來控水、晾曬。
粉條加工作坊負責人強國有:“今年剛開始,承包費是1萬元,生意可以的話,明年繼續(xù)往上漲,我們是兩個人承包,算了一下,今年冬三個月就是能掙8-9萬元,目前暫時雇2個大師傅,剩下的人是我們給人家?guī)兔ν蒲笥?,人家給我們還工。正式開始雇人就得10個人,大工300元,小工得180元,這樣開支下來,我們兩(收入)也可以?!?/p>
粉條好不好,關鍵看粉質與制作工藝。涼水灣村按照老方法、傳統(tǒng)工藝制作出來的粉條柔軟筋道、口感細膩,成為村民們冬閑增收的法寶。
粉條加工作坊負責人強國有:“我們承包這個設備產量是4-6噸,我們這個窯小,甕少,我們每天只能產2噸洋芋,這2噸洋芋能出300多斤粉,按現(xiàn)在市場價格15(元),能生產4000多元?!?/p>
涼水灣村一直有純手工加工粉條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傳統(tǒng)手法加工的洋芋粉條以光滑筋道、口感獨特、天然無公害而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也帶動了附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è)。
務工人員謝祥軍:“我就在這村里住著,種地人,種玉米、土豆,冬天給粉坊干著呢,一天掙300,收入還差不多?!?/p>
近年來,涼水灣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三產融合發(fā)展道路,促進農業(yè)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先后整合資金66萬元,新建石磨加工坊和手工粉條加工坊,由村上能工巧匠承包經營;開辦助農直播間和網店,實現(xiàn)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不斷發(fā)揮聯(lián)農帶農作用,增加就業(yè)崗位50多個,年收益170萬元左右,其中村集體收益25萬元、群眾增收145萬元。
子長市寺灣便民服務中心涼水灣村黨支部書記井偉:“下一步,我們在發(fā)展好粉條加工、純凈水加工、機電維修、飼草青貯、梅杏采摘、石磨坊加工“六位一體”的村集體經濟產業(yè)園,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發(fā)揮聯(lián)農帶農作用,實現(xiàn)村集體和群眾增收,打造宜居宜業(yè)和美鄉(xiāng)村?!保ü└澹鹤娱L市寺灣便民服務中心涼水灣村)
責編:劉濤
編輯;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