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嚴肅穆的國徽下,“少年法庭”四個鎏金大字靜靜書寫著法治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guān)懷。這里沒有普通法庭的冷峻棱角,而是以特別審判的圓桌審判席取代傳統(tǒng)對抗式布局,在法槌起落間傳遞著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溫度。
4月21日,平利法院利用“少年法庭”不公開審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件,在這場特殊的庭審中,既彰顯了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的智慧與擔當,也體現(xiàn)了當家庭監(jiān)護缺位時,司法就是未成年人最堅實的后盾。
被告人小王父親早逝,由母親獨自撫養(yǎng)長大,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小王初中未畢業(yè)就輟學(xué),后來在社會不良人員的影響下開始小偷小摸,最終因涉嫌盜竊罪被公訴機關(guān)依法提起公訴。
庭審中,法官適時穿插法治教育,將法律條文轉(zhuǎn)化為少年能理解的人生啟示,將《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理念貫穿于庭審全流程,悄然傳遞“一次庭審,終身幫扶”的司法承諾。在淺顯易懂又深刻難忘的庭審教育下,小王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并保證以后絕不會再做違法犯罪的事。案件將擇期宣判。
法律不只是懲戒的利劍,更是引路的明燈。在少年法庭,程序正義與教育溫度交織,司法智慧與社會力量共鳴,共同編織成守護青春的防護網(wǎng),讓更多迷途少年能重拾人生方向,在法治陽光下向陽而生。(劉一新、柳夢玫)
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