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東關老城區(qū)的青石板路還浸著露水,一個穿藏藍制服的身影已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這個雷打不動的“晨巡”習慣,康禮峰已經堅持了八年。作為安康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支隊漢濱大隊老城中隊中隊長、中共黨員,這位從軍營走出來的“城市管家”,用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老城區(qū)的街巷里寫下了“創(chuàng)建為民、創(chuàng)建靠民”的生動注腳。
從“旱廁之困”到“文明之變”:一場關乎民生的“廁所革命”
2017年夏末,康禮峰調任老城創(chuàng)建辦公室主任、城管辦主任、愛衛(wèi)辦主任。上任第一天,他沒有坐在辦公室看報表,而是揣著筆記本走進了大北街、鼓樓街的老巷子。青瓦灰墻間,一股股刺鼻的氣味迎面撲來——這里是老城區(qū)旱廁最集中的區(qū)域,46條背街小巷里,190個居民旱廁像“老傷疤”般扎眼。“外地游客一下火車,聞著味兒就皺眉,說“秦巴明珠”咋是這味兒?“社區(qū)干部的話,像根刺扎進了康禮峰心里。
“廁所雖小,卻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彼B夜召集科室人員開會,桌上擺著走訪三天記錄的60多頁筆記:哪戶老人行動不便、哪片區(qū)域公廁分布最密、居民對改造有哪些顧慮……隨后三個月,他帶著隊伍“泡”在巷子里:白天逐戶敲門,聽老人們念叨“用了一輩子旱廁,改水沖的不習慣”;晚上蹲在社區(qū)會議室,和設計師對著衛(wèi)星地圖調整管網走向;周末請衛(wèi)生專家來開講座,給居民算“衛(wèi)生賬”“健康賬”。
最難的是南馬道6號院。80歲的張奶奶守著祖?zhèn)鞯膬砷g老房,說啥也不讓拆院里的旱廁:“這蹲坑是我男人修的,拆了我咋活?康禮峰連續(xù)七天,每天早中晚去陪老人拉家常。從張奶奶回憶起老伴兒當年修旱廁的辛苦,到聊起孫子放假回來上廁所的不便,他蹲在門檻上拉著老人的手說:“奶奶,咱們把旱廁改成帶扶手的水沖廁,您孫子回來也能住得舒服,這不也是您老伴兒希望的嗎?“老人抹著眼淚點頭時,康禮峰的筆記本上重重記下:“情感溝通是打開心門的鑰匙。”
2018年深冬,當最后一座改造后的公廁在老城落成時,老城區(qū)的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從不足30%躍升至95%。張奶奶家的新廁所裝了暖燈,她逢人就說:“小康比親孫子還貼心!”這場“廁所革命”不僅改了設施,更改了習慣——康禮峰趁熱打鐵,帶著社區(qū)組織“最美庭院”評比,老人們開始主動打掃門前衛(wèi)生,連多年不愿清理的屋檐雜物都被收拾得干干凈凈。
?從“馬路市場”到“有序街巷”:一場啃硬骨頭的“攻堅之戰(zhàn)”
2021年春,老城區(qū)的靜寧北路又到了“早高峰”:菜農的推車、商店的貨架、送孩子的電動車擠成一團,爛菜葉混著污水漫過人行道,居民王大爺買菜回家摔了一跤,膝蓋縫了三針?!榜R路市場存在20多年了,管過,可攤販一鬧就反彈。同事勸康禮峰:“差不多就行,別吃力不討好。”他卻倔強的說:“群眾的安全和便利,比啥都重要?!?/p>
這場“硬仗”,康禮峰準備了三個月。他帶著隊員凌晨六前點蹲守,摸清了攤販的進貨時間、經營規(guī)律;挨個走訪攤主,記錄他們的難處:“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只能擺攤掙藥錢”“租不起門面,每月多掙1000塊供娃上學;又跑遍周邊農貿市場,協(xié)調市場管理方延長收攤時間。筆記本上,“堵”與“疏”的方案改了5版,最終確定“分階段取締、分類別安置、分時段管理”的策略。
取締首日,靜寧北路的魚攤攤主老李頭抱著秤桿堵在路中間:“拆了攤子,我一家五口喝西北風?”康禮峰走上前,“李哥,這早就給你想到了,你可以租前面那家門面租金也合適,走,我陪你去找房主溝通一下?”老李頭愣了:“你咋知道我租不起貴的,也還想繼續(xù)在這條街上經營?”康禮峰翻開筆記本,上面記著:“李××,52歲,妻子殘疾,兩個孩子上學,月收入6000元,家庭支出8000萬元。老李頭紅了眼眶:“兄弟,我信你!”
十個月里,康禮峰沒休過一個完整周末。他的筆記本上,“未解決事項”一欄從密密麻麻變得越來越少:6月解決12個流動攤點安置,7月協(xié)調3家早餐鋪進固定門店,8月聯(lián)合交警整治亂停車輛……。如今,這里早高峰通行時間從20分鐘縮短到5分鐘,王大爺每天早上都來遛彎:“現(xiàn)在路寬了,心也寬了!”
從“城市管家”到“百姓親人”:一顆始終滾燙的初心 ?
參加工作20余年,從軍營到地方,從創(chuàng)建辦主任到城管中隊長,康禮峰的身份變了,可藏藍制服左胸的黨徽始終锃亮。他的筆記本換了15本,每本扉頁都寫著:“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p>
同事們說,康隊的辦公室在馬路上——他每天步行3公里一線帶隊巡查整治,鞋子一年都要換好幾雙;居民們說,康隊長比家人還親——獨居老人的水管壞了找他,商戶的招牌歪了找他,甚至小兩口吵架也要找他評理。2022年暴雨夜,在防汛包抓戶新石村,他蹚著水背出3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自己卻因血壓突然升高差點兒暈倒在水里;每逢節(jié)假日,他總是帶頭一線帶隊值守,哪怕錯過了多少個和家人團聚共享節(jié)日晚餐的親情時刻。
“有人問我,干城管圖啥?”康禮峰摸著胸前的黨徽,“咱圖的是走在老城的街上,居民能笑著打聲招呼;圖的是外地來安旅游,能豎起大拇指說“安康真干凈”;圖的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走熱乎了,讓老城區(qū)既有煙火氣,更有文明味?!?/p>
如今,老城區(qū)的梧桐樹又茂密了很多,康禮峰的晨巡路上,總能遇到端著茶碗曬太陽的老人、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掃街的環(huán)衛(wèi)工。他們會大聲喊:“康隊,吃個燒餅再走!”這聲音里的溫度,比任何榮譽證書都珍貴——那是群眾對“創(chuàng)建為民”最樸實的回應,也是一位共產黨員用腳步丈量出的初心分量。(供稿:安康市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支隊漢濱大隊)
責編:張穎
編輯: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