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烈日炙烤著秦巴山區(qū)的溝壑。漢陰縣漢陽鎮(zhèn)交通村一處院落里,蔡某擰開家中水龍頭,水流細若飯筷,他當即撥通網格員的電話,“我們這一片吃水難啊!”
受持續(xù)干旱影響,漢陽鎮(zhèn)部分高位山區(qū)溪流斷流、蓄水池見底,交通村部分片區(qū)因地勢高、水壓不足,村民自來水供應不穩(wěn)。蔡某家中的水龍頭雖未完全斷流,但接滿一桶水仍耗時良久。“做飯洗衣都犯難,更怕旱情再加重。”村民的焦慮在鄰里間蔓延。
接到這通電話后,網格員將訴求反映至村支部,村支書帶隊實地核查后,與駐村工作隊、聯村站所商討解決方案。經歷反復的對上銜接,最終爭取到一筆項目資金用于勘探打井。在實地考察、劃定備選井位、進行地質評估等流程后,打井的鉆頭終于扎進了交通村的土地,鉆機發(fā)出沉悶的轟鳴?!耙娝?!”眾人圍上前,只見清冽的井水噴涌而出,在陽光下劃出一道銀亮的弧線。新開鑿的備用水源,惠及此片區(qū)多戶人家。
民有所呼,政有所為。從“解一時之渴”到“謀長遠之策”,在這場旱情大考中,一口井不僅浸潤著“人民至上”的赤誠,也涌動著基層治理的智慧。當網格的“神經末梢”精準感知民生溫度,當鎮(zhèn)級的“資源樞紐”高效激活共治力量,那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硬骨頭”,終將化作檢驗初心的試金石。(馬力)
責編:劉朋濤
編輯:李靜